預制艙變電站特點與應用
一、預制艙變電站特點
預制艙變電站典型設計工藝是 不斷完善和優化的過程,應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提前做好工程策劃和設計創新,探索對以往工程常規做法的改進、優化和完善,并貫徹落實到工程全過程的每個環節。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改進措施應及時反饋,以便及時修改設計、施工典型工藝。
典型設計,指出了以往設計過程中冗余項目較多,施工復雜,基建和運行意見歸口不統一,甚至在一些地方存在變電站建設設施攀比現象,工程造價難以控制。 電網公司提出了的工業化建設,而大部分地區存在方向不明確,思路不清晰,理念不等問題。為此, 電網公司按照變電站通用設計的總體原則,深化、細化有關的技術原狀和設計要求,按照“試點先行、總結完善、穩步推進”的工作步驟, 開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化”變電站建設。根據變電站建設探索,預制艙變電站建設推行全過程和全壽命 優化設計,分析變電站的功能需求,追求基本功能和核心功能,剝離無用、重復、多余功能, 做到將本增效。同時,追求技術,結合國內 的技術, 求合理造價,起用目前越來越為人熟悉的集成模塊,應用模塊化設計手段,簡化現場施工,縮短建設周期。建筑體及部分設備材料積極采用新工藝新材料,合理利用 能源和綠色,建筑風格與周邊環境相適應,體現變電站環境和諧。同時,相關行業的技術發展也推動了變電站建設模式的發展。例如封閉式高壓組合電器的出現實現了高壓設備的模塊化;拔插式電纜附件的出現實現了工廠的預制,縮短了現場施工和試驗周期;電子技術和單片機技術使綜合自動化裝置的體積縮小,分布式智能裝置實現了綜合自動化模塊的工廠預制;永磁機構真空斷路器及少維護、緊湊型開關柜的出現,提高了出線模塊的可實施性等。
模塊化是 預制艙變電站探索的關鍵所在,一個功能設施完整的變電站被合理的模塊化,而每個模塊的化功能結構單元都能在現代化工業產業中得以實現。因此,撬裝房變電站基礎 做好模塊化功能分配。而傳統的變電站建設主要模式有戶外型變電站、戶內型變電站、地下或半地下型變電站。其共同特點都是 將各種 電器設備在土建施工基本符合電氣安裝條件下運抵現場,再進行安裝調試。經過的總結發現,以上建設模式的變電站由用戶(電力公司)自行設計、分散采購、自行組織集成和現場安裝調試,建設周期長,同時也造成工程相關方多而復雜,需要一支龐大的管理、設計和建設隊伍。模塊化的出現,相關設備模塊都在工廠內安裝完畢,并完成內部聯線和調試,現場只進行外部連接和整體聯調,這樣很多問題都能 很好的 解決。模塊化變電站主要包括進線模塊、變壓器模塊、出現模塊、自動化模塊、無功補償和消弧線圈模塊等5個部分。比如:各種 封閉組合電氣(GIS)可以作為進線模塊、變壓器模塊的改進、采用GIS、拼裝式和戶外箱式的出現模塊,自動化模塊的應用、集成無功補償及組合式接地消弧裝置作為組合無功補償和消弧線圈模塊等。模塊化技術開始逐步成熟起來,模塊化產品也已經逐步產業化,這對電網建設效率、管理負擔、維護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變電站模塊化建設的應用
變電站模塊化已經普遍應用。上世紀10kV集裝箱式變電站就投入了市場,其簡單的現場組裝式變電站越來越受到用戶、企業和專家們 的追捧青睞。
在 、日本上世紀就有整體模塊化的變電站投入運行,并且電壓等級也在不斷提升。對于國內在2008年一座66kV模塊化變電站在東北某地作為試點投入運行。在江蘇110kV齊梁變電站工程設計中模塊化思路將電氣 與土建 密切配合,多方面進行的優化設計,從調整電氣總平面布置到取消輔助用房,優化屏柜布置到合并10kV配電裝置與二次設備間;建筑物上部結構采用工廠化制造、現場拼接、干法施工的裝配式構件,生產綜合室的墻面、屋面等圍護結構材料均采用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預制板,簡稱ALC板,加快了施工進度。 首 座220kV預制艙變電站一張家港三興變電站投運。該工程為 電網公司“兩型一化”變電站建設試點工程,也是 江蘇省電力公司220kV全預制輕型裝配式模塊化變電站的試點。站內建筑物及圍墻均采用熱軋H型鋼和ALC板材,現場裝配式施工,可實現工廠化生產、標準化施工并大幅縮短建設工期。同樣,在上海的110kV龍灣變、500kV武東變、500kV惠泉變、500kV杭北變都體現了變電站模塊化、裝配式的建設模式,體現了 電網“兩型一化”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化”的建設思路。